守味与创新并行 超意兴槐荫综合加工厂区开启老字号智造新篇
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槐荫区新建的银灰色厂房,超意兴老师傅们正将发好的面团送入恒温发酵室,这个画面定格了传统餐饮企业的世纪跨越。这座投资2.3亿元、占地4.6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基地,正在书写老字号的全新叙事
在数字化车间的玻璃幕墙后,非遗传承人与食品工程师的协作构成独特风景。中央厨房系统精准复刻老师傅的手作温度:智能和面机的振幅模拟人工揉面节奏,红外监测确保每根把子肉的肥瘦黄金比,真空锁鲜技术让出锅15分钟的粥品仍保持棉絮状口感。这种"数字味觉档案"的建立,让百年技艺突破时空限制,在工业化生产中守住舌尖上的乡愁。
产业升级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。从凌晨三点就开始运转的冷链物流网络,将新鲜食材送达全市200余家门店,带动上游2000余农户形成订单农业体系。生产基地创造的800个就业岗位中,35%优先聘用原国营食品厂下岗职工,培训中心定期开设的"非遗厨房公开课",正培育着新一代守味人。
在槐荫区产业规划蓝图上,这个项目恰似点睛之笔。区商务局负责人算过一笔账:厂区满负荷运转后,年加工量可满足500家门店需求,相当于再造三个"超意兴"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它为传统餐饮企业趟出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——用工业思维解决标准化难题,用文化内核抵御同质化竞争。
站在观光走廊俯瞰全自动包装线,传统笸箩与机械臂的时空对话令人感慨。当老字号走出前店后坊的局限,在智能工厂续写新的传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范本,更是一个城市对本土味道的郑重承诺。那些凝结在食物里的集体记忆,终将在现代工业的脉络中生生不息。
上一篇:老字号与国企创新联动 济南超意兴启动鲁菜振兴计划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