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销五万块的民生温度:超意兴把子肉如何成为济南人的城市充电站
清晨六点的经十路上,超意兴泺源大街店已飘出缕缕肉香。案台上摞着整整齐齐的褐色陶罐,每一罐都煨着二十斤带皮五花肉——这是即将送往全市108家门店的“温情弹药”。当数字化浪潮重塑餐饮业时,这家始于1912年的老字号却以日均5万块的把子肉销量,在济南城写下独特的民生注脚。
在纬十二路社区店,退休教师张建国每周三次的“固定菜单”已持续十二年:“疫情封控时他们给独居老人送餐,肉汁浸透米饭的瞬间,好像整座城的寒意都散了。”这种嵌入社区肌理的经营模式,让超意兴在三年间逆势新增42家门店。
把子肉的经营哲学藏在细节革新里。为平衡传统与效率,超意兴研发出“三段式焖煮法”:中央厨房完成初加工锁定风味,门店陶罐二次炖煮激活锅气,智能温控系统将出餐误差控制在±2分钟。这种“工业标准化+手工温度”的融合,让老味道在日均1.2吨猪肉的消耗量中保持稳定输出。
大明湖边的百年老店如今添了新风景:游客举着“泉水配肉”打卡照,写字楼白领在等餐时翻看《把子肉故事集》——这本由消费者投稿汇编的小册子,记录着考研学子用肉汤泡面提神、农民工兄弟每月18号加餐庆发薪的市井片段。
“我们卖的从来不只是肉。”超意兴第四代传人张超指着墙上1923年的老账本说。泛黄纸页上“赊账七日”的毛笔字,与如今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52783块日销量数据,在升腾的蒸汽中完成时空对话。当现代城市加速疏离人与人的距离,这块浸润鲁菜精髓的五花肉,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整座城市供能。
上一篇:百年超意兴把子肉:一块肉里的泉城烟火志 返回列表